close

觀潮

原標題: 觀潮 | 對外開放與成都的四次崛起

改革開放40年,改變瞭中國,也影響瞭世界。如今,我們又站在新一輪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歷史起點上。

讀史明智,鑒往知來。

作為南方絲綢之路、北方絲綢之路以及長江經濟帶的交匯點,成都的地理位置絕無僅有,自古便是中國內陸地區對內對外開放的樞紐。這也讓它成為研究中國對外開放格局的理想樣本。

以下,就從成都四次崛起的歷史,展開講講。

從中觀地理位置來看,成都處於內陸的深處,四周為高山所環繞,四川盆地底部與邊緣山地高度懸殊大,形成瞭封閉的地理環境,致使成都通往盆地外部的交通十分不便。

地理上的封閉性,雖然給成都對外交通造成巨大困難,但這並不能阻止盆地內外的人們之間相互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反而更加促進瞭古代蜀人對外開放開發的決心和勇氣。

如果把成都放在中國與亞洲的宏觀地理中考察,成都地處南方絲綢之路、北方絲綢之路和長江運輸線三大交通商貿網絡體系的交匯點,成為中國內地連接西北-西域、西南-南亞、華中-華東-海外交通網絡的樞紐性城市。

以成都為起點的南方絲綢之路,早在秦漢以前就已經開通,並延續瞭2000多年的發展,成為古代中國內地與今雲南、緬甸及東南亞等地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漢武帝時期開通的北方絲綢之路,成都是主要商品供給地,成都所產絲綢產品蜀錦等在今絲綢之路沿線重要考古遺址都有大量發現。

南北朝時期,當戰亂使河西走廊交通受阻、從長安出發的北方絲綢之路中斷之時,以成都為起點,經川西北草原進入甘南、青海,然後轉入西域的“河南道”,成為新的絲綢之路,使中國內地與西北各政權及亞歐各國的貿易未曾中斷。

成都作為長江上遊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先秦時期就與長江中下遊地區保持非常密切的經濟、文化關系,並通過長江各重要節點城市與海上絲綢之路發生直接或間接的聯系。

因而,看似封閉的自然地理環境,反而成就瞭成都作為中國古代三大交通走廊和經濟帶交匯點的區位優勢,推動瞭成都在先秦、漢、唐宋時期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的四次崛起。

每一次崛起,不僅對成都城市自身的發展產櫻桃禮盒|櫻桃禮盒推薦生瞭深遠影響,也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瞭重要影響。

第一次崛起金沙古城,獨立王國

中國早期城市和文明的起源,宛若滿天星鬥。長江上遊的成都平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考古工作者在成都平原相繼發現瞭多個歷史時期的大小聚落60餘處,形成瞭較為完台中櫻桃禮盒|台中櫻桃禮盒批發整的文化序列。大大小小的城市聚落,散落在成都平原上。大型古城之間的距離一般相隔僅數十裡,其間分佈著為數眾多的中小型聚落。

密集又規模巨大的城市聚落出現,充分表明以成都為中心的長江上遊地區,在商周時期已經進入文明發展階段,成都平原的城市文明起源至少可上溯至4500年前。

當廣漢三星堆遺址被發現,距今3000多年的古城遺址裡出土的眾多國寶重器,展現出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隨後,金沙遺址出土,人們意識到成都平原的制度文明,同樣高度發達。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 圖片來源:攝圖網

人類文明起源包括多種要素,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物化形態要素,二是社會形態要素。前者主要有文字、城市、青銅器等,後者則以私有制、階級和國傢組織等為主,是人類從野蠻走向文明的重要推動力和標志性要素。金沙遺址文化兩者兼備。

與商周時期其他諸侯國最大的區別是,金沙時期的蜀國政權是一個獨立國傢,他們立宗廟、行禮樂,制作禮地的黃琮、修天子所用的“靈臺”。如果說三星堆文化時期的蜀統治者還遵從中原王朝禮制的話,那麼金沙文化時期的蜀統治者已經稱帝,其政權不再依附任何王朝。

《華陽國志》中記載,古蜀先祖兜兜轉轉數千年,最終遷徙到蜀地選擇瞭成都,開啟瞭長達數十年的君主統治。成都由此興盛,蜀國大旗飄蕩,形成瞭長江上遊新的古蜀文明中心,一個有著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和復雜的社會形態的國傢和城市開始崛起。

古蜀文明的輝煌,並非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而是多種文化、多個族群在成都平原匯合。三星堆遺址和金沙遺址出土的大量文物證明瞭成都經濟的高度發達和繁榮,以及成都很早就與東西南北各地進行著廣泛的經濟、文化交流,成都地理上的封閉反而促進瞭其經濟、文化的開放發展,推動瞭成都的崛起。

距今6000多年前,西北地區的族群從甘肅經草原,沿岷江河谷而下,並在岷江河谷沿岸建立瞭他們的聚落。其後兩千多年間,有不少人沿著岷江河谷進入到成都平原。

中原地區的族群和中原文化也穿越秦嶺、大巴山脈南下,進入到成都平原。考古研究者在三星堆遺址發現大量的中原文化元素就是重要例證。

中國國傢博物館收藏的龍虎尊,出土於安徽阜陽阜南縣(左);藏於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的青銅龍虎尊(右) 圖片來源:@中國國傢博物館、@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

長江中下遊地區文明也溯江而上,其中部分人進入到成都平原。一個最重要的例證就是開明王朝的開創者鱉靈即是從長江中遊而來。而“蜀身毒道”早在先秦時期就已開通,蜀地文明與南亞文明相互交流。

第二次崛起漢代成都,華夏都會

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軍滅蜀。

雖然失去瞭獨立國傢的都城地位,但是並入秦國,蜀文化與中原文化融合,使成都在一個更大的時空范圍內,開放性更加擴大。成都作為蜀郡的治所,此後2000餘年間一直是西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最重要的變化是,秦人蜀太守李冰修築都江堰,岷江水患變水利,從此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秦以後,歷朝歷代成都都是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和賦稅繳納地。漢代,成都出現瞭前所未有的大發展,除瞭農業經濟一躍而取代關中地區之外,成都的工商業、城市規模和人口也出現瞭大發展。

工商業發達到什麼地步?以漆器而言,產品數量多、工藝水平高。郭沫若曾說:“漆從西蜀來。”再加上水陸交通極為便利,漆器產品暢銷海內外,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湖南、貴州以及蒙古、朝鮮都出土瞭成都生產的漢代精美漆器,器物上書有“成市草”“成都飽”“蜀都作牢”“蜀都西工”“成都郡工官”等銘文,不僅反映瞭成都漆藝的興盛輝煌,也成為成都制造走向世界的重要佐證。

南、北絲綢之路和長江經濟帶在成都交匯,進一步推動瞭成都商業的繁榮。《蜀都賦》中言:成都“市廛所會,萬商之淵。列隧百重,羅肆巨千。賄貨山積,纖麗星繁”。也就是說,當時的成都,匯集的商人,數億萬計;阡陌、店鋪,成百上千;貨物像山一般堆積,絲帛像星星一樣眾多。雖不乏誇張色彩,但成都工商業之興盛由此可見一斑。

經濟的發展促進瞭城市人口的增加、規模的擴大。據《漢書·地理志下》記載:元始二年,成都城鄉人口約為35.4萬人,僅次於首都長安。東漢年間,蜀郡人口進一步向成都聚集。

兩漢時期是我國城市發展史上的一次高峰,出現瞭許多大都會,以長安和“五都”為代表。“五都”之中,隻有成都是秦嶺、淮河以南地區的工商業大都會。漢代的成都,成為西南的經濟中心和文化教育中心,其城市輻射能力大為增強。

除瞭政治穩定、社會安寧、農業經濟發達等原因外,其崛起與三大經濟帶交匯點和樞紐有著密切的關系。漢代成都的對外開放程度,伴隨著國傢的強盛而進一步擴大。在國傢力量的作用下,成都與南方絲綢之路和北方絲綢之路建立瞭更加緊密的經濟、文化聯系,與長江中下遊的交流也更加密切,因而推動各種經濟要素和社會要素在成都聚合。

第三水果批發|進口水果批發|進口水果批發商次崛起唐宋成都,國際樞紐

唐宋時期是中國古代的又一鼎盛時期,巴蜀地區在唐代具有重要的地位。

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巴蜀地區是唐王朝的大後方,重要的糧倉;二是巴蜀地區成為唐王朝控馭西南的前沿;三是巴蜀地區成為連接東、南、西、北的樞紐。

成都作為巴蜀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不僅成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城市之一,而且還通過南、北絲綢之路,長江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與東西方國傢發生密切的經濟文化交流與聯系,成為最有影響力的國際化大都市之一。

成都位於古代中國北方絲綢之路(南延線和河南道)、南方絲綢之路和長江經濟帶等三大經濟帶的交匯點,因而使成都成為古代中國對內、對外開放的樞紐,而這一地理區位優勢是古代中國任何一個大城市都不具備的。

唐宋時期,開封、建業、揚州、杭州、廣州等城市雖然也是全國重要的工商業城市,但是這些城市同樣不具備三大經濟帶交匯的地理優勢,隻有成都位於三大經濟帶的交匯點。

所以,當漢唐時期,國傢強盛,對外大開放,而大開放則促進瞭大發展,成都正是通過三大經濟帶的交匯,成為內陸對外開放的樞紐,才能夠長期保持發展的趨勢。

唐宋時期,成都的對外交流更甚於先秦和漢代,東西方物資和文化在成都交匯,各種經濟要素、社會要素和文化資源在成都聚集,由此促進瞭成都的大發展和國際化大都會的形成。成都所生產的絲綢織品、茶葉、漆器等行銷海內外,其中蜀錦等絲綢產品一直是千餘年間通過南、北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輸往亞歐各國的主要產品。

蜀錦制作 圖片來源:攝圖網

可以說,每當國傢興盛,對外大開放,三大經濟帶出現大發展並在成都交匯的時候,也就是成都在歷史上崛起的時候。

第四次崛起改革開放,劍指世界

成都以四川盆地的交通劣勢而能發展成為全國大都會甚至國際化大都會,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一個長期被人們忽略的因素,即成都在中國的宏觀地理區位使其從劣勢轉變為優勢。

從宏觀地理位置來看,成都實際上居於古代中國長江經濟帶和南、北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交匯位置,既是中國與歐亞連接的地理中心,也是中國西部內陸城市的地理中心。從區位空間來看,成都位於中原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和長江中下遊地區的中心,以成都為原點,成都與中國中西部地區重要城市的距離基本相等。

不得不說,成都的歷次崛起,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得益於北方絲綢之路的暢通、南方絲綢之路的持續發展和長江流域經濟的繁榮與互動。

改革開放以後,成都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的排名持續上升,城市競爭力、影響力和知名度正在快速提升,成為世界范圍內有著重要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城市,這與成都重新成為三大經濟帶的交匯點有著密切關系。

當然,今天成都的交通已經發生瞭革命性變化,成都與外部的聯系已實現多元化、立體化發展。

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國際(地區)航線圖(2017.10.26更新) 圖片來源: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官網

對內,要形成“一幹多支、五區協同”區域協調發展格局;對外,要形成“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立體全面開放格局——站在改革開放40年的當下,最近,四川區域發展歷史上首次將成都定位為“主幹”,明確瞭成都的地位與作用,發揮“主幹”作用持續提高成都的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

把握好時代的機遇,特別是把握好 “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建設,從而為成都重新成為三大經濟帶交匯點、將潛在的地理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經濟發展優勢帶來瞭新的契機。在新時代下,成都也開啟第四次崛起之路,提出自己的“三步走”發展戰略,劍指“可持續發展的世界城市”。

本文改編自《對內對外開放的樞紐與古代成都的三次崛起——重新認識成都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何一民,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城市研究所,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每日經濟新聞
arrow
arrow

    blx373hh5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